见习是踏入工作的第几步,我不知道,但每当我每走一步时,生活赋予我一个矛盾的集合点,一边坚持左一边坚持右,分辨是是非非,靠的是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所以每一次见习教给我新的东西,适合我的我接受,不赞同的,我舍弃。
1、环创布置:每一个班级的环创代表着每一个班的特色,代表每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屋顶上飞着五彩,翱翔的风筝,那是一颗颗孩子渴望飞翔的心;墙上的花花草草,是孩子回归大自然的放荡不羁的心情;楼梯上的美人鱼,白雪公主是童话的纯真;展览台上的毕业画是大班孩子盼望小学的激动的心;活泼,可爱的奥运福娃是孩子们对祖国的赤诚的爱。每一个班级环创的内容大概包括孩子作品区,家长交流区,工作计划区。
2、教室区域:幼儿园的教室与小学很大不一样,小学讲究简洁,大方,整齐。幼儿园着重创新,新颖,符合教育特色,一般是按照区域设置。有建筑区,早到的孩子可以进建筑区建造自己想象中的房子,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数学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区,安排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有各种适合本班儿童阅读的图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绘画区,孩子可以在这里施展绘画才能,然后贴在绘画墙上展览,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增强其自信。娃娃家区,孩子可以在里面扮演各种角色,体验社会情感。
3、课堂管理:幼儿老师也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着,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还要拥有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儿童,时刻注意力在全班而不是某一个孩子身上。如组织一堂故事课,老师有节奏性拍掌,孩子们会跟随拍掌然后安静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口令“我喜欢。”跟随“我们大家都喜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融入课堂中来,等都安静下来,开始讲故事,然后请上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编故事,他们会很喜欢。幼儿园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值得人们去研究的艺术。
作为一名新教师,面临的就是新课程的教学。在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觉:面临新课程,教师首先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还应成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引导者,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强灌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作为我们刚分配的年轻新教师,更应该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要成为学生的参与者,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成为学生的伙伴,让他们与自己交流。
在教材的内容上,新编的新教材与原本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动,更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对于我们要充分的了解教材,要备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的时候要输入自己的教学特色,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所以在备课的同时要将教材的知识加以重新的组合,选取更好地内容并进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丰富自己的课堂。同时,新课程常用的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不能死教,所以在这同时还要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
充分地备课示教好课关键,但如何把握好课堂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深沉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所以课堂上不能满堂灌,而应通过提问去起把他们,给他们充分想象的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
最后我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主生成的过程。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以上是我在一年的教学生活中的一点体会。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还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与思考,使自己尽快地成长。
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于爱的教育我们听之甚多,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而我就遇到了这样一群你爱不起来,又不得不爱,最后又很爱的学生。
弹指一挥间实习已过去两个月,思绪随时间跳动,从一开始的初出茅庐,探索尝试,到现在小有收获,还算游刃有余,中间经历了许多次悲喜交加,百感交集,由最初的恼怒、害怕、质疑,失望到现在的窃喜、快乐和欣慰。其中9班就是带给我五味杂陈所有感受的一个曾经让我“恨”但现在又让我爱(被称为除了班主任的课,其他课都会掀房顶)的一个班级。
上9班的第一节课由于他们对我并不熟悉,新老师上课,感觉比较新鲜,表现还算可以。但是第二节课他们的本性就暴露无疑了。整个班级有一多半的人没有在听课,仿佛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摸准了我的脾气,说话,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甚至故意制造声音吸引注意的,完全像乱了阵的伏兵,并且还有一个专门挑战我的小男孩,当时站在讲台上的自己恼羞成怒,几乎所有的血液飞速涌到头顶,满脸通红。这一节失败的课彻底打败了我勉强建立起来的自信心。课下反思自己是不是第一节课没有上好,还是方法不对,还是不够严厉。之后的课依旧如此,他们捣乱,我训斥他们,他们仍然变本加厉,我就更生气,仿佛我和他们之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及其强大的推阻力,排斥力。他们,甚至我都是眉头紧锁,板着面孔。寻找班主任并不是长久之计,我在摸索,渐渐害怕上他们班的课,渐渐质疑自己,渐渐对他们对自己失望,一度让自己心情很低落。
直到有一节课我利用最后5分钟询问他们对我的意见,可以匿名写。虽然收上来的建议并不多,其中还有说老师挺好的之类的话。但我从为数不多的几份中看到了学生的细腻。有的在建议中直言:“老师,你不喜欢我们。”“你老拿我们和别的班比较”当我看到一个个用稚嫩的笔画写出来的文字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才认识到了原来他们是最聪明的,原来是他们在用行为表达对我消极情绪的反应,原来我在影响着他们。经过这次心与心的交流,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开始转变自身固执的观念,把他们的顽皮,抵抗,倔强当成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固有的标签。我开始接近他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
课下我会主动和他们聊天,细心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人爱画画,并且画的很好,我就利用机会让画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中国地图,给他们讲时事政治。有人成绩提高了,哪怕是一分,我也会鼓励表扬。渐渐地我看到了他们可爱的笑容,他们愿意和你说真心话了,他们会很尊敬的向你问好,上政治课也会收敛不那么捣乱。他们会傻乎乎的问你:“老师,我是一个好孩子吗?”我思考几秒,一边点头一边很坚定的说:“是”。他们会喜欢上政治课,后排的学生也会抬起好奇的脑袋听你讲国家大事。自习课我去班里,会有学生问你不会的习题。好喜欢,好享受这样融洽的氛围。是他们告诉了我如何去爱,如何经营课堂,如何走进学生。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赫尔巴特的这句话使我感同身受。并且我更加认为他们没有不值得爱的时候,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天使。
他们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
经过两个月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对海南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育之于家长,是孩子尚未出生就开始议论的话题,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学这个学那个。我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认字、会数数,这是家长们经常让孩子展示的“本领”。就是从亲子班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仍然是“今天学到什么了?”来作为衡量孩子有无收获的指标。家长们把婴幼儿的学习界定为学业的学习,而生存能力中的会穿衣、会吃饭、会如厕等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培养,认为发展不了孩子的智慧,不属于婴幼儿的学习范畴。导致包办代替、不重视生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把生活与学习完全割裂开来了。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杨老师心得:生活处处有教育“事实上,过分的早期开发和早期教育会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这里所说的‘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认为早期开发,越早越好;二是超量,认为早期学习,学得越多越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朴素的、机械的、简单化的思想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仍很有市场”。儿童心理学家elkind曾指出:过早的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会将儿童置于短期或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害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无助等等。从一个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讲,儿童成长得太快,他们的心理过早地结构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留下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睿智地指出:“我们可以设想,儿童的慢速发展也许有利于今后更大的发展。”
曾经有位父亲告诉我,有一次他儿子推着小推车倒退着过卫生间门口时,被地布绊住总也过不去。儿子着急了,父亲没有伸手帮忙,而是说:“怎么了,小车怎么推不过去了呢?”说着父亲就过去帮儿子分析原因。儿子听后又试了几遍,明白了小车的后面撑子比较低,而地布比较高,如果倒退着走谁都无法把小车推过去,
后来当他每次退到地布时就先把小车正过来走,再也没有被绊住过。这个来自生活中的学习使得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学着解决问题了。幼儿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提供问题情景或游戏的方式,就等于提供了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就会在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会解决问题。看来成人在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时不要把它简单地认为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怎么样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年龄特点以及个体特点。孩子是积极的探索者,他的知识是他参与活动的产物,孩子的这种探索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是一样的,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了解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才能通过生活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生活处处有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进而为生活而创新的人。
美国近代思想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孩子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孩子“要是看见人家做事,就要动手,最不愿意旁观——这些天性,做教员的应该利用它进行有益的引导,让它发展起来才对”。在杜威看来,“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我们如果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持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这里所指的“生长”就是指孩子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还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所以,我们决不能把亲子教育的内容当作某种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之外的动作来训练,而应该结合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生活。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